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交通安全專題】交通事故統計停看聽

文/好來老師(王爽)☆

 

兒童在交通狀況裡,相較於大人是絕對的弱勢。孩子對於交通環境不夠敏感、或因教育不足,常常會成為交通事故下的犧牲者。針對兒童因交通事故的傷亡統計,除了反映現實外(像是有多少孩子因何種事故傷亡),還分析比較(縣市、其他國家數據比較),更可以監督執行情形,在未來提出相關的政策等。擅用統計數字,可以從中發現很多資訊。

一、從統計數字看端倪,了解交通事故發生原因

統計交通事故議題的大型國際組織還有聯合國(the UN)世界衛生組織(WHO),主要原因是為預防兒童因交通事故而受傷甚至死亡。聯合國在2015年出版的『確保兒童交通安全十大策略』中提到世界上每四分鐘就有一個孩子在公路上死亡,此外還有數百個孩子因此受傷。交通事故除了給這些孩子的家庭帶來經濟與心理上的創傷外,更耗費許多像醫療或是財政等等的社會成本。而這份報告更指出,交通事故是所有五歲以上兒童的死傷的四大死因之一!幼童的身體、認知還有社會發展有限,矮小的身體讓道路上的駕駛人不容易發現;而頭部尚未發育完成,在事故時也比成人更容易受傷。

6_15文章 世衛組織截圖.png

二、統計內容有哪些?

德國聯邦統計局在2018年針對這個議題特別出了一個統計資料『Kinderunfälle im Straßenverkehr』(兒童交通事故統計報告)。該資料提到了2017年在德國,平均每18分鐘就有一個15歲以下的孩子因交通事故受傷,而且這份報告除了提到當年度之外,更把過去每年發生的事故統計一起統計,例如交通事故受傷率與死亡率可以從1953年代開始追溯時真的是「讓大家都驚呆了」。這份報告完全可以看出德國人實事求是的精神,光從裡面的一些統計數字就可以讓家長知道「何時、何地」要保護好自己的孩子免於在交通事故中受傷。

這份報告一開始是展示交通事故死傷率,再來是分佈地區、受傷死亡事故統計(因汽車/腳踏車車禍、和步行而發生事故的方式最多)。裡面也有一些關於性別的統計,例如在騎腳踏車或是穿越道路的事故中,德國男孩較女孩容易發生事故;但如果是乘車事故的比例卻是一樣。就月份上來說,夏天較容易發生腳踏車事故,而穿越道路的事故則是冬天較高。

而德國人針對6到12歲特定交通事故(騎腳踏車與穿越道路這兩項)發生的時間做統計,一天24小時中(這個數字是每小時統計!),發生率最高的時間是早上7點至8點間,其次是下午4點到5點、與下午1點到2點,這個時間很清楚的告訴大家,小孩的上放學時間特別容易發生事故,除了提醒孩子之外,也提醒駕駛及其他用路人,這個時間孩子特別容易滿街跑,開車請務必當心。

6_15文章 德國統計截圖.png

  • 這個圖表清楚的表明了,孩子在上放學時需要多加注意!(報告資料來源:德國聯邦統計局 “Kinderunfälle im Straßenverkehr 2017”,本文參考之報告為2018年8月29日發表,報告連結

大多數的事故都是在穿越道路中發生的,其中16.5%是因為孩子行為本身有錯、28.3%是因為被遮住而未為駕駛人看見、 但最多是55.2%的孩子則是並未注意路上的道路狀況而發生車禍!這完全顯示出交通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就是要告訴孩子注意道路上的交通狀況,做好防範,避免成為下一個統計傷亡數字。

三、台灣的兒童交通安全統計哪裡找?

在台灣,交通事故則已經是多年來兒童死傷原因的首位。但有沒有類似的兒童交通安全傷亡統計呢?內政部警政署的警政統計有針對道路交通事故A1類(造成人員當場或24小時內死亡)、A2類(造成人員受傷或超過24小時死亡)的週/月統計,近年來也有針對14歲以下兒童事故類型分析,但並沒有如德國這樣針對特定年紀以下的兒童的詳細事故統計。或許之後我們能以「個案分析」的方式去做更深入的研究,幫助我們了解兒童交通事故的原因。

另外一個比較接近的事故統計是教育部的「校安通報系統」,不過統計資料中「校外交通事故事件」也僅佔了一小部分,對於想了解交通議題的大家有點可惜。幸好台灣的非營利組織稍稍補足了這部分的缺陷,靖娟基金會針對各項兒童事故有不同的統計,每年舊曆年前發表的『兒童事故傷害新聞統計分析』及不定時兒童交通安全報告,皆在提醒社會大眾兒童交通安全不容忽視。

20190129-2.jpg

四、傷害與預防——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什麼結論

從台灣與德國的兒童交通事故統計數字上看來,可以看出的資訊如:孩童在上放學時最容易發生交通事故(想想台灣校園中的導護制度守護了多少孩子的安全!!)超過一半的孩子是因為不知道如何判斷交通狀況而發生事故,這件事完全提醒了兒童交通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前世衛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女士表示『一個國家的未來在於年輕人,我們不能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失去兒童』,統計兒童在交通事故死傷人數不是單純的紀錄,而是藉由這些數字,檢討過去的政策、找出事情的歸因,預防下一個事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