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孩子的畫展現的是人格發展,父母該試著理解而非解讀

作者\Marilyn JS Goodman 瑪瑞琳‧JS‧古德曼 譯者\謝靜雯

孩子為什麼畫畫?

圖片來源:孩子為什麼這樣畫

每個孩子都有創作的直覺欲望,孩子自然會憑著本能發展出強大的衝動,想要做出記號和畫畫,父母和照顧者可以藉由提供符合年齡的畫畫或書寫工具、紙張和適合孩子進行的地點(最好在成人可以監督的地方),盡自己的本分來鼓勵這樣的衝動。

 

孩童在紙張上首次胡亂塗寫記號時會覺得開心,就像他們頭一次走路或用口語溝通時,感受到的驕傲和成就感,即使當時會講的字詞非常有限。他們可能早十八個月大就開始塗鴉,當時他們正在成長,在諸多領域裡發展自己的技巧和能力,包括身體和動作、語言和溝通、社交和情感、思考和學習(認知)。

對大多孩子來說,畫畫是一場歷險、一種學習經驗,而最重要的,是一種表達自己感受和情緒的方式。當孩子長大一些,畫畫讓他們可以組織並理解周遭世界,釐清自己對事物的感受。他們可以實驗、發展符號和概念,以視覺的方式為自己想通問題。

學步兒透過感官和身體活動,體驗和認識自己的環境。藝術,尤其是線條畫和彩繪,讓孩子可以運用並微調自己的感官體驗,探索周遭環境,從中找出意義。畫畫不只帶來美好的肢體感受,操作藝術媒材(像是彩繪筆 、凝膠蠟筆或帶有紋理的紙張)感覺起來也很享受。

對孩童來說,畫畫是一種創造、吸收、愉悅的活動,可以運用自己不停增長的知識、正在轉變的觀察以及全新的體驗。它是一種思考語言,隨著孩子成長而改變,感受、念頭、渴望和情緒都可以在其中展現。畫畫是一個讓那些念頭具體化的方式,給孩子機會發展出正向的認同,同時也給照顧者一扇窗戶,窺看孩子如何看待自己。除了幫助孩子學習怎麼釐清關係,畫畫也可以促進解決問題和批判思考的發展,之後對孩子會有所助益。

藝術品?藝術對孩子而言,和成人不同。

尤其對孩童來說,藝術並不是某人掛在牆上的畫作,而是他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東西。

對孩子來說,畫畫是一種表達方式。它的價值在於過程,而不是成品。就成人而言,孩子的畫畫或許有種純真的魅力,或是暗示著高程度的藝術天分。可是孩子的畫畫永遠不該用成人的美學眼光來衡量,因為重點不在於成人看到什麼。孩子的畫畫是種視覺表達,揭露孩子如何觀看、思索、感受這個世界。事實上,就某種程度來說,連成人藝術家都會在作品裡展現部分的自我。

父母應該看著孩子的圖畫,嘗試理解孩子的意圖,而不是用評估藝術作品的同一套規範,來評斷最終成品。當成人告訴孩子,某張圖畫「很棒」的時候,孩子並不認為「很棒」指的是這張圖畫的美學品質,孩子會以為成人理解了他試著傳達的東西。

同樣地,既然大多父母和照顧者並非專業的兒童心理學家或藝術治療師,他們就不該嘗試分析孩子的藝術,或是做出無中生有的解讀。我二年級藝術課裡有個孩子(七到八歲),畫了棕中帶灰的兔子,軟垂的長耳朵,看似非常悲傷——和一些成人的設想(成人認為孩子對兔子的概念是俏皮活潑、抱起來很舒服)、同班同學所畫的「快樂」動物,有著天壤之別。男孩的班導師懷疑他可能有憂鬱向,於是聯絡他父母,想知道家裡出了什麼狀況。原來這家人近來剛養了隻寵物——垂耳的兔子,模樣就跟男孩畫的非常相似。

孩子為什麼這樣畫

彩繪戶外草地上一隻毛茸茸、快樂的大兔子,由隆妲(七到八歲)所畫。

兩歲到十二歲之間,孩童的身體、情緒和智力發展起了巨大轉變,他們的圖畫、美學覺察與偏好也會產生重大變化。比方說,年幼點的孩子似乎對圖畫有種天生的構圖感,會用各種元素填滿整張紙,像是樹木、房子、人、花朵、太陽、雲朵等等。等他們到了九或十歲,似乎就會更在意每個元素的模樣,而不是每個元素的位置。到了青春期,他們對自己的作品越來越有批判性,苦惱地意識到要讓東西看起來「對勁」。

每份新的藝術作品都反映了:孩子成長與轉變中的感受、知覺與感性;社交和美學覺察;迅速變化的身體、情緒、智力發展;對周遭環境的理解和詮釋。雖然有共通的發展里程碑,但父母要謹記,孩子會按照自己的步調前進,總是會按照自己的興趣、需求和能力來創作。比方說,在大都市成長的孩子可能會畫人工環境裡的元素,像是高聳的建築物或橋梁,因為那就是他們的所見所聞。或者他們可能會對大眾運輸工具有興趣,像是計程車、公車、地下鐵、消防車、垃圾車、水泥車和警車――住其他地方的孩子不會這麼熟悉的事物。

同時,住公園附近或家裡有花園的孩子,筆下的樹木、葉子、昆蟲和花卉種類可能更豐富,因為他們較常接觸這些事物。經常參觀動物園的孩子,或是家裡有一隻心愛的寵物,畫動物的興致可能更高。最重要的是,孩子都會畫自己有興趣的東西,別無例外。他們可能再現現實生活,或者只是再現為他們帶來靈感的事物。既然年幼點的孩子通常沒耐性、沒機會或沒意願直接寫生,他們通常在心眼裡回想圖片或照片的模樣,然後描繪對他們來說重要的事物。

孩子為什麼這樣畫

地下鐵朝氣蓬勃地描繪倫敦地下鐵列車,包括倫敦運輸圖像符號,由大衛(五歲)所畫。

住在溫暖氣候裡的孩子可能會在電影和電視上看到雪、馴鹿和冬季運動的影像。可是如果不曾真正摸過或親眼看過雪,除非在冬季假期前後,否則不大可能會畫雪景。當然,如果孩子運氣夠好,有機會跟家人來一場美妙的滑雪之旅,在適當的鼓勵下,他們可能會以這個為主題畫線條畫或彩繪畫。行文至此,正好適合強調這點:儘管父母說自己多希望孩子提筆畫畫,但是等於是和青少文化掀起場苦戰——這種文化以公開分享各式各樣主題的照片為樂。所以如果父母真心希望孩子畫畫,就必須確定,孩子知道爸媽真正重視的不只是畫畫的過程,也很重視實體的圖畫作品

每個孩子必經的階段當然可以預測,不過畫畫發展是漸進式的過程。因此,孩子的發展層次只應該作為了解他們能力的指引。這是因為有些孩子可能會聚焦於某種畫法、偏好、主題、主角或媒材,而原因可能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通常他們都會繼續發展,前提是,如果他們沒有暗藏的問題或障礙。不過,有些孩子比其他孩子需要多點時間,以自己覺得恰當的方式,理出自己的一套畫畫符號,或是讓這些符號修正到「臻至完美」。

孩子為什麼這樣畫

「蜜蜂」,由約書亞(八歲,發展遲緩)以鉛筆和彩色筆畫成。這張畫顯示對細節一絲不茍,像是翅膀、觸角和身體上的平行黑條紋。

這些孩子會停留在原地一陣子。孩子可能甚至會在不同階段之間來回擺盪。連那些已經掌握如何再現人形的孩子,都可能會想回頭塗鴉——尤其想要表達強烈情緒的時候,比方說憤怒。按照布立頓的說法,不管孩子目前的藝術發展到哪個階段,「孩子畫線條畫或彩繪畫的時候,人格往往會從中展現,響亮而清晰。」

原文轉載自 媽媽經mamaclub (原文連結)

非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