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父母真的「愛孩子太多」嗎?四大傾向證明多數的口非心是

作者\簡‧尼爾森, 雪柔‧埃爾溫 Jane Nelsen, Cheryl Erwin
譯者\簡捷

愛太多,很正常

如果你也是一般的父母,那麼多少會有點「愛太多」的傾向;事實上,幾乎所有父母都太愛自己的孩子了(也許除了極少數有心理疾患,完全沒辦法愛的人之外)。接下來就讓我們花點時間,看看你是不是也有下列傾向吧。(沒關係,這些事我們都做過。)

一、過度保護

過度保護的家長,總是沒發現自己的孩子早已能獨立自主。孩子在遊樂場玩爬格子的時候,他們不放心讓孩子爬上最頂端;他們不准孩子在家附近騎腳踏車;他們竭力防止孩子碰上任何可能會傷害幼小心靈的場面。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過度保護的父母開始預防孩子犯錯,卻沒有告訴孩子:犯錯的價值在於從中學習,犯錯是磨練能力和辦事能力的大好機會。

為人父母當然必須保護孩子的安全,但是過度保護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畏畏縮縮,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孩子會反抗緊迫盯人的父母,造成各種家庭衝突。

過度保護不僅會消耗父母大量心力,孩子通常也不領情。幾乎沒有孩子會認同家長過度保護的理由。

親子教養,正向教養,溺愛

二、出手救援

出手救援孩子的父母,常常在早上九點零七分衝到學校,手上拿著孩子忘了帶的作業(可能還是爸媽幫忙寫完的,因為小朋友一直拖到最後一刻才動工),或是麥當勞外帶的午餐(因為孩子忘了把媽媽精心準備的便當帶出門)。

這類父母碰到孩子出現不當行為的時候,往往代為向老師求情;他們會直接沒收孩子從雜貨店偷拿的糖果,而不是要求孩子拿回店裡,自己面對老闆的斥責。他們幫青少年付清漏繳的汽車保險金,而不是嚴格執行事前的約定,收回孩子開車的權利。這些父母會告訴你,「他只是個孩子嘛。」到最後,出手救援的父母反而心裡出現了疑惑: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永遠學不會負責?

三、在孩子哭鬧、撒嬌、發脾氣的時候妥協

滿足孩子的願望,看見他們快樂得整張小臉都亮了起來,是件很有趣的事;不有趣的則是看見孩子哭鬧、耍脾氣。許多家長在刻苦的環境裡成長,兒時無法獲得自己想要或需要的東西,因此發自內心想給孩子更好的生活。也有的家長只是受不了孩子在玩具店、超級市場裡發脾氣時,得在眾目睽睽下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還得忍受群眾譴責的目光。不論原因為何,古靈精怪的孩子馬上就學會利用這個機制,只要父母妥協了一次,相同的情況保證一而再、再而三上演。

親子教養,正向教養,溺愛

四、為孩子做了太多決定

不少父母會為孩子做決定,認為這樣可以保護孩子免於犯錯。然而,唯有在犯錯的時候,孩子才有機會從中學習。有的父母很想直接告訴女兒:「不要浪費那麼多時間練習啦啦隊,結果只會讓妳失望。」但是,假設愛迪生研究燈泡失敗了四、五十次的時候,他媽媽就擔心失敗會傷害他的自尊,於是說服他放棄這個瘋狂的點子,那會發生什麼事呢?

我們常說,比起父母不斷嘮叨、耳提面命,還不如讓孩子交報告的時候拿一次F效果來得好。大多數父母聽了這個建議,都會覺得很震驚。有的父母直接幫孩子完成報告,其實這是對孩子最不好的做法。以上的說法,這不代表我們鼓吹讓孩子自生自滅。其實,父母可以用支持、鼓勵的態度,幫助孩子探索自身行為造成的後果,從中學習寶貴的教訓。

親子教養,正向教養,溺愛

溺愛的父母發自內心相信,孩子要是不穿名牌牛仔褲、明星球鞋,沒有天天吃到麥當勞,沒有最新潮的玩具,就活不下去。這類父母認為,在孩子房間裡擺一台最先進的3C產品,是一種「愛的表現」。

這種父母沒有搞清楚的是,孩子一旦在物質上受到溺愛,只會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在其他方面也該獲得同樣的寵愛。

親子教養,正向教養,溺愛

原文轉載自 媽媽經mamaclub (原文連結)

非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