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WHO列遊戲成癮為精神疾病,家長如何替孩子把關?

作者\媽媽經編輯 Reese


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WHA)近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電玩失調症」(gaming disorder,遊戲成癮)納入「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修訂版,列管精神疾病,此標準將於2022年1月1日生效。

 

電玩失調症3大判斷標準

WHO同時列出三大判斷標準,若符合以下3種症狀,且持續12個月以上,就表示罹患電玩失調症。

1. 對於玩遊戲的頻率、強度、持續時間,開始與結束等約束時間失去控制能力。
2. 將電玩列為最優先事項,超越其他興趣或日常生活。
3. 就算發生負面後果,例如被開除、被當、被離婚依然持續打電玩。

WHO,遊戲成癮,電玩失調

WHO正式將「電玩失調症」列為疾病,好處是可以幫助醫護人員用來診斷病況,相關研究者也能依據《國際疾病分類》統計死亡、疾病與傷害等資訊,醫療照護與保險公司可以此作為理賠基礎的參考。

遊戲界則呼籲WHO重新考慮這一決定,由於電玩對於健康的影響充斥著各種相互矛盾的研究,他們認為目前並未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電玩失調需被納入《國際疾病分類》這麼重要的臨床診斷參考。

畢竟,電玩產業的蓬勃全世界有目共睹,也逐漸走向國際主流體育賽事行列。2017年,台灣立院院三讀通過,正式將電競納入「運動產業」。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也宣布,2022年電子競技將成為中國杭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電競與遊戲成癮的模糊界線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產生疑慮,那麼那些國際電競好手,不就很容易列入「電玩失調症」的名單嗎?不過,根據端傳媒於2016年訪問《英雄聯盟》港澳台職業聯賽的選手,年輕的選手Gear說:「當你把興趣變成職業,就沒那麼有熱情了,我現在好像也沒有原來那麼瘋狂打機了。」

整個夏天,Gear坐在聯賽的別墅裡與隊友一起團隊合作,遊戲對於電競玩家來說,就像每一季的籃球比賽之於籃球員,講求日積月累的積分與努力,這是他們職業生活的一大部分,每個人總有決定自己的生活、證明自己實力的方式。

 

家長如何協助孩子把關?

不過,電玩失調正式被WHO列管為精神疾病後,家長可能會對喜歡玩數位遊戲的孩子,劈頭責罵或嚴格禁止,但這樣可能會造成反效果。其實,真正符合WHO成癮定義的人比想像中少,絕大多數上癮者是因為在現實社會層面沒辦法立足,才會轉而從網路世界中尋求滿足。

 

遊戲成癮,電玩失調,家長把關

3C產品的發達,也讓小孩接收數位內容、玩電玩遊戲的年齡層逐漸下降,家中有幼兒的家長應該身體力行,自己避免長時間在幼童面前使用手機、電子產品,睡覺的臥室也盡量不要放手機充電,或開著電腦遊戲畫面的螢幕睡覺。

對於喜歡電玩遊戲的孩子,家長也不用過度反應,可以跟孩子約好,不要常態性的玩遊戲,邀孩子一起做更多元的活親子互動,打羽球、登山、烘焙、遊樂園,陪伴並挖掘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的興趣,會比直接禁止來的有幫助喔!

 

原文轉載自 媽媽經mamaclub (原文連結)

非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