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嬰兒搖晃症?——談受虐性腦傷

文/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主任  邱南昌醫師☆

什麼是受虐性腦傷?

  所謂的「受虐性腦傷(abusive head trauma),就是大家比較常聽過的「嬰兒搖晃症候群(shaken baby syndrome)。現在所以改用此名詞,就是要強調這種腦部受傷,其實是孩子受虐傷害所致,不是孩子自行不小心意外導致的結果。這種傷害一般發生於一歲以下嬰兒,但如果外力過大,稍大的孩子仍有可能發生。典型的綜合病徵包括:意識模糊、硬腦膜下出血、視網膜出血,但未必全部都發生。這是孩子因支撐腦部的頭頸部還不穩固,在搖晃或將嬰兒頭部直接暴力衝撞堅硬的平面時,頭部驟然減速,對腦組織以及硬腦膜下橋接靜脈產生剪力而導致的傷害。以前會使用「症候群」一詞,表示因搖晃而受傷的後果非常多,可能同時有很多症狀發生,例如:硬腦膜下出血、蜘蛛膜下出血、大腦及小腦出血或挫傷、腦梗塞、腦水腫、視網膜出血等。

嬰兒的腦部為何脆弱?受虐性腦傷的成因為何?

  頭部是依靠脖子支撐,而人的腦部是一種軟組織,靠外面堅硬的頭蓋骨包覆保護。但是嬰幼兒頸部的支撐力不好,抱孩子時若沒把脖子支撐好,就容易晃動。嬰幼兒大腦的軟組織非常脆弱,雖然有頭蓋骨保護大腦,但頭蓋骨很硬,且包住腦部限制了體積,當寶寶頸部的支撐力不足時,只要幾次劇烈的搖晃、拉扯或撞擊,就有可能讓腦子在頭蓋骨內有重力加速度的撞擊,導致裡面軟組織受傷。撞擊時,除了撞擊部位會受到傷害,因為反作用力,對側方向的腦部軟組織也有可能受傷,使得影響部分擴大。

  大腦由脖子兩旁的頸動脈和後面脊椎內的椎動脈提供血液,前者主要供應大腦前面和中間部位的血流,後者則是負責大腦的後面和小腦的血流。在搖晃時因為頸動脈擠壓到的可能性大,所以容易造成大腦前、中部位的供血量不足而缺氧,若細胞缺氧壞死,就會影響到大半個大腦,寶寶因此陷入昏迷、甚至死亡。此外在腦膜和腦子之間,有許多靜脈連結,當寶寶的頭顱被用力搖晃時,可能這些血管會扯斷造成硬腦膜下或蜘蛛膜下出血,當血塊佔據了頭蓋骨內有限的空間,還會擠壓到腦部其他部分、造成腦壓過高,更大區域的傷害。有時還會刺激腦細胞不正常放電,產生癲癇發作。晃動也會讓眼球內視網膜發生出血,影響光線的接收,而導致視力受損。若腦腫脹更嚴重時,會把大腦組織往下壓,當下壓到主宰呼吸、心跳反應的腦幹,就有可能失去生命。

受虐性腦傷的症狀

  受虐性腦傷的孩子即使救起來,也常留下難以恢復的後遺症,包含失明、肢體癱瘓、智能障礙、癲癇等,即使經過長時間的復健,也不一定能回到健康的樣子。後果這麼嚴重,避免之道,最重要的就在給予孩子頭頸部適當的支撐,和照顧者絕不可以對孩子施虐。打寶寶耳光、抓住寶寶的腋下用力搖晃,或以物體重擊寶寶的頭部,都有可能導致受虐性腦傷。

150公分以下的低處跌落不太可能造成顱內嚴重損傷,若發現一歲以下孩子任何的頭部外傷,一定要懷疑兒虐的可能。當大腦受傷之後,要經過一些時間,出血量夠多而壓迫腦子時,症狀才會明顯表現出來,所以醫師也很難明確指出是在哪個時間點受傷,以至於責任的歸屬,常難斷定。要減輕傷害程度,就必須盡早送醫檢查,適時給予搶救。寶寶如果出現嗜睡、昏迷、手腳無力、嘔吐、囟門突出、哭聲微弱,或者整個人都病懨懨,這時候就要有警覺性,立刻送醫檢查。

預防受虐性腦傷

  既然受虐性腦傷在事件發生後幾小時後症狀才較明顯,治療因此經常延誤,最重要的還是預防此種傷害發生。嬰幼兒哭鬧不停或許會讓家長或照顧者失去耐心,因而發飆抓起孩子甩動,大家需要知道如此動作可能就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孩子哭是無法避免的,照顧者應先找找可能的原因,是不是尿布濕了、包太緊、肚子餓、大便解不出等各種狀況,盡可能先解決。

有多種方式可安撫小孩:發「噓、噓、噓」聲、唱歌、對孩子說話,或讓孩子聽像是子宮內血流的單調聲音,如吹風機、抽油煙機、吸塵器運轉聲;讓孩子吸奶或吸奶嘴、手指;用包巾把孩子手腳包起來、手臂環繞孩子將脖子支撐好、抱在胸前,再輕輕擺盪;躺嬰兒搖床或搖椅輕盪;拿個發聲音的玩具吸引孩子;洗個溫水澡。實在忍受不了時,找旁人協助照顧一下孩子,千萬千萬不可一失手讓無辜的孩子發生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