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慎防食物中毒

飲食的安全是居家生活中重要安全議題之一,就讓專家告訴你食物中毒的因素有甚麼,以及在家中應該如何預防食物中毒!

文/崑山科技大學 餐飲管理及廚藝系 賈璟祺

課本上描述台灣是一個亞熱帶國家,夏季高溫潮溼是我們熟知的特色。正因如此,每到夏季,衛生福利部及各地方政府衛生主管單位就要繃緊神經,認真面對亞熱帶人民在高溫時常會出現的行為: 喝冷飲、吃生冷食物。根據衛生福利部食藥署106年台灣地區食品中毒發生狀況報告中顯示,若以患者數來看: 六月的人數最多、病因物質主要是細菌和病毒、攝食場所主要是供膳之營業場所及學校。雖然現在家庭或個人的外食機率非常高,但是家中也會發生食物中毒的案例,只是比例偏低而已。

一般來說,食物中毒以生物性的發生案件數或患者數量最多。生物性的食物中毒主要是由細菌或病毒所引起,以106年的數據來看,細菌的代表是仙人掌桿菌和大腸桿菌,病毒的代表則是諾羅病毒。對細菌來說,生長會受到溫度、酸鹼值、氧氣需求量這些因素的影響。以溫度的因素來說,細菌在低溫環境下會減慢或停止生長,而高溫則可殺滅大部分細菌。食品科學將 5℃-60℃ 被稱為「危險溫度帶」,因為在這個溫度範圍中,細菌容易大量繁殖,有些甚至能產生耐熱的毒素,即使之後再經烹煮也不能消除,因此熟食和易腐敗的食品就不應在室温貯放超過2小時。

所以,在家中應該如何預防食物中毒呢?美國USDA提出了一組簡單的規則給大家參考:

 

1. 保持清潔(Clean):

常洗手: 利用肥皂與清水,認真洗手20秒以上。台灣的「濕搓沖捧擦」口訣,就是用來提醒大家要使用正確動作來把手給洗乾淨。

廚房使用後清理: 與料理有關的平面、廚具、食器應認真清理,使用乾淨的布或廚房紙巾擦拭,定期以適當濃度的含氯消毒水再做消毒。

蔬果清理: 在切削動作之前先將表面清洗乾淨,避免表面細菌汙染。

2. 適度隔離(Separate):

冰箱中: 肉品、海鮮、蛋類因污染風險性高,存放時與其他食材或熟食應做適度區隔。

使用砧板、刀具、食器時: 肉品、海鮮、蛋類因污染風險性高,使用時與其他食材或熟食應做適度區隔,避免交叉汙染。

3.溫度監控(Cook):

使用溫度計: 料理時不可只用顏色或質地的改變來判斷熟度,稍有厚度的食材要用插入式溫度計確認中心溫度,溫度計在使用完畢必須清理乾淨再行收藏。

熱藏食物: 溫度需達60℃以上。

微波加熱食品: 溫度需達74℃以上,以徹底殺死病菌。

4.低溫保存(Chill):

適時正確的將易腐敗食物盡速放進冰箱,時間不可超過2小時。

冰箱一般建議使用至多70%的空間,塞得太滿會影響冷空氣的循環,降低冷藏效果。

食物解凍或醃漬應在冷藏室低溫進行,室溫環境有細菌快速繁殖的風險。

 

參考資料:

1. 106年台灣地區食品中毒發生狀況 https://www.fda.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323

2. USDA Check Your Steps: Food Safe Families

https://www.fsis.usda.gov/wps/portal/fsis/topics/food-safety-education/teach-others/fsis-educational-campaigns/check-your-steps/check-your-ste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