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讓孩子學會同理心 如何正確跟特殊教育學生相處

孩子在五、六歲時,正是「同理心」的萌芽期,開始學習如何理解別人、察覺別人的想法,進而學會幫助他人、與他人合作。漸漸地脫離愛計較、好競爭的情緒,也才能學會生活中學會如何與別人一起合作。

當班上有一個「特殊學生」,往往會讓孩子陷入困惑,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情況,所以需要老師與爸媽的引導。特殊教育學生有許多不同的類型,也些是肢體、也些是視覺、有些甚至看不出來而是卡在情緒上的學生。加上又有個別差異的存在,在協助上的需求也不盡相同。但是,相同的都是「孩子」都需要擁有正常融入團體的機會,才能讓他們從封閉的環境中走出來。

然而,孩子在九歲前,同理他人的方式依然是以「自我中心」,所以常常會用自己的感受來判斷事情,例如:自己喜歡蘋果,就認定大家一定都喜歡吃蘋果。也因此,在一般生活都沒有問題,畢竟大家的感覺都差不多。當面對「感受」,因為生理的差異情形,讓孩子碰到特殊生時,卻變得不容易同理,當然衝突自然也就變得多。

 

(一)「同理」不是「同情」。

孩子需要了解特殊生的「感受」,而不是可憐他的遭遇。同情是給予憐憫,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施捨,反而會讓接受的人心理受傷。也因此,我們可以運用一些小活動,幫助孩子學習「同理」。例如:班上有一個下肢肢體障礙的孩子,可以安排「輪椅大探險」的活動,讓孩子們嘗試坐著輪椅在校園中探索,體會生活中可能的不便,讓孩子更能察覺、感受到生活上的限制。

(二)老師的態度才是關鍵。

因為老師是孩子仿效的模範。「公平」不只是大家一樣的要求,更重要是可以讓大家都獲得成功的機會。不要擬定一個規範後,再給予特殊生「特權」,這樣反而會讓他被團體孤立。相反地,第一個遊戲我們可以先降低條件,讓特殊生也能參與,等到第二個遊戲在提高難度。例如:或是在體育課時,可以安排「椅子籃球」、「椅子扯鈴」的活動,將跑來跑去的部分去掉,只坐在椅子上玩,讓大家都可以有同樣的活動要求,也是一種適合的方式。

(三)「小天使」一是榮耀。

「小天使」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我們常常認為越乖巧的小女生比較適合,但其實絕大多數成功的,反而是大哥哥型的小男生。但不論如何,還是要提醒孩子們注意安全,當有特殊情況發生時,一定要先通知老師或大人來處理。而不是直接自己來,以免意外事件的發生。

當班上有一個特殊生,孩子並不是單向付出,孩子而是會有更多的獲得,因為他們更能體會「同理」別人的感受。適當的安排下,特殊生可能成為班上的核心,成為「同理心」發展的活化劑,讓孩子們學會真誠與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