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如何教孩子惡作劇的界線

喜歡玩、喜歡嬉鬧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必須讓孩子們分清楚何時可以玩耍嬉鬧,何時不可以,以免孩子單純為了好玩,惡作劇對同學或其他孩子造成傷害或其他的憾事,到時出現無法挽回的憾事,而不知所措,後悔莫及。

 

有些孩子循規蹈矩,安守本分,不會去捉弄其他的孩子;但是有些孩子喜歡與其他人互動、遊戲,尋求友誼,但是卻是以惡作劇的方式來進行,一方面自己想要從中得到樂趣,二方面覺得這樣的惡作劇無傷大雅,甚至還會讓其他的夥伴也覺得好玩,充滿樂趣,於是就出於本意的以自己的方式來對其他的孩子進行惡作劇,例如:在教室裡當同學要坐下時,從後面將同學的椅子拉開,讓其在無預警的情況下摔得四腳朝天,捉弄別人的人下意識的開心大笑,其他的同學也跟著哄堂大笑,殊不知被捉弄而屁股跌坐地下的同學心裡滿是氣憤與委屈。對別人惡作劇的人,只知從中得到樂趣,並不知道被惡作劇的人心中的感受,因此單方面的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來行事,並不會考慮到別人的感受,更不會想到惡作劇所產生的後果及讓對方受到傷害不可彌補的憾事發生。

 

喜歡惡作劇的孩子是具有創造力,且對生活周遭充滿好奇心,只是孩子心智發展尚未成熟,有時無法分辨對與錯,也沒有對於傷害別人必須負責及接受相關法律責任的認知,因此必須讓孩子們懂得事情的嚴重性,也要讓孩子學習同理別人的感受,以下提出幾個可以幫助孩子可以瞭解惡作劇界線的方法。

 

首先,在和學生建立信任關係原則下,傾聽孩子,瞭解孩子喜歡惡作劇的背後原因,分析原因後再對症下藥,給予迷思概念澄清,引導其作出正確的判斷。   

 

若是孩子純粹是因為好玩而想要對其他人惡作劇,則可以讓孩子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及因為惡作劇可能造成的他人傷害,給予充分的訊息,幫助孩子同理他人的感受。父母師長可以新聞上其他類似案例進行說明,告訴學生事件發生後的處理流程及後續當事人必須承擔的責任,解此讓孩子瞭解事情的嚴重性,不可以輕易的為了好玩就對他人做出惡作劇,並讓孩子們發想事件發生的後續可能發展,並引導孩子們進入同理感受的討論,藉此讓孩子們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及他人的內心感受,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們共同討論惡作劇的界線,了解到一時的好玩,可能造成同學終生的遺憾與自身愧疚,以敘說道理及同儕討論代替直接口頭限制與高壓管教,可以讓孩子更願意聽從師長的指導。

 

倘若孩子惡作劇是因爲想引起老師或同學的注意,是出於有意識的且故意的,則可以先採用削弱動機的方式,讓孩子瞭解惡作劇的方式雖然可以短暫的引起其他同學的哄堂大笑,但卻可能因此而造成被惡作劇同學身體的傷害及心理的不舒服,甚至會引起班上其他同學的反感,而適得其反。若孩子是想藉此引起師長父母的關愛,則可以讓孩子透過其他方式來獲得愛與安全感,讓孩子有事做,讓孩子在學習或是生活的其他方面可以揮灑創意,可以獲得成就,以獲得他人的掌聲肯定,以此方式引導孩子不要隨意對他人惡作劇。

 

每一位孩子都有無限美好的特質,喜歡嘗鮮,喜歡探索,喜歡獲得同儕的認同與肯定,但是必須讓孩子清楚明白惡作劇的界限,不可因為一時的疏忽大意,而讓憾事發生。喜歡玩耍嬉鬧是孩子的天性,遇到愛惡作劇的孩子時,師長父母只要能夠耐心的陪伴,了解其內心想法,充分引導,透過案例的分析與討論,讓孩子清楚明白事情的嚴重性,並設法讓其能同理感受被惡作劇的人的心理感受,就能讓孩子在要進行惡作劇時,多一分地思考再行動,並且做出正確的判斷,當孩子懂得思考與判斷,未來一定可以善用創意,且能同理他人,讓自己贏得同儕的友誼;未來更能成為會思考,能做出正確判斷的各領域人才、生活上的大贏家。


延伸閱讀: 王勝忠老師臉書粉絲團